2019年10月12日,「學人智匯·把脈香江」第四期討論會在香港舉辦。系列討論會由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推出,主要參與者為大學學者、智庫代表及意見領袖等,旨在從不同角度探索香港社會出現問題的根源。本期討論會繼續攜手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合辦,該院常務副院長周溯源出席致辭。多位香港教育界人士、學者在討論會上表示,四個多月來香港持續發生極端暴力違法事件,教育問題是背後的重要影響因素。他們認為,要解決當前的問題,要對香港的現行教育進行改革,推行及加強國民教育等。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中學校長許振隆認為,香港回歸已有22年,包括香港特區政府、教育界和社會都應重新思考國民教育要如何定位、如何推動。
他建議,在特區政府層面,要有力度地推動國民教育,提出明確要求;在學校、辦學團體層面,要對教育工作者進行嚴格的培訓、管理;在社會層面,應更多地培養香港市民具有對社會的責任感及對國家的認同感。
香港某中學中文及中史教師王先生表示,香港的學生多數對內地不了解,在心智未成熟的情況下,很容易受到老師、社交媒體及周圍環境的影響。在他看來,國民教育在香港一定要推行,要讓學生意識到他們的「根」不僅在香港、更在全中國,培養其家國情懷。
他建議,國民教育的內容在規劃上要兼具趣味性與實用性,使用香港人可以接受的表達方式,拉近他們與內地的心理距離;在「一國兩制」的背景下,在讓學生在瞭解內地風土人情的同時,亦應讓他們深入了解內地與香港制度的區別,以實例展現各自制度的優缺點,拓展他們的視野和思維格局,能試著從更宏觀的角度思考一些問題。「先了解,再理解,這樣也許可以削減他們對內地的偏見與排斥」。
香港科技大學創業中心主管蕭觀明認為,教育工作者要與香港學生形成良好的溝通關係。他說,不少香港學生容易受到同儕、前輩的影響,對社會也的確有很多不滿的情緒,但是,越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越要加強溝通,年輕學生的想法才有可能改變。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創新創意創業中心總監林至穎說,香港青年對內地,包括粵港澳大灣區在內的學習、就業及創業等情況仍了解不足,建議未來繼續通過相關機構、團體等,為香港青年提供定向幫助。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陳錦雲發言說,香港青年需要有更多的契機去了解國家,包括到內地生活,並逐漸通過教育樹立國民意識。「香港學生有些不太正面的認知,希望未來在教育和青少年工作方面會有一些長遠的規劃,包括借力大灣區的發展,將香港國民身份的問題解決好。」
此外香港理工大學副教授方平等也參與了當天的研討。
(稿件來源:中新社香港分社報導及陳錦雲先生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