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出版】歡迎瀏覽《京港學術交流》第126期
  • 2020-08-18 11:15

註:請按上圖打開連結瀏覽最新一期《京港學術交流》。

卷首語

受疫情影響,許多機構也與本中心一樣,取消了一些線下活動,而一些活動改為線上舉行。5月9日,原本定於在3月舉行的「香江學者計劃」週年學術交流會改為線上舉行,通過網站展示共56位學者的優秀學習成果,其中有8篇論文以口頭報告展示,48篇為牆報形式展示。這次線上活動的成功,也是在疫情之下砥礪前行的體現。在「香江學者計劃」實施到第十年時,中心也徵集到數位優秀的香江學者在港學習研究的體會以及他們對後輩學者的寄語,而「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是很多學者們真實的心聲。

5月30日為「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為慶祝這一節日,本中心組織香港的科技工作者代表錄製了慶賀視頻。同日,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表彰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其中,香港中文大學盧煜明、汕頭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汕頭國際眼科中心張銘志,獲得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在此向兩位教授表示祝賀。

2019年度,36位香港本地學者分別以香港浸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為完成單位,經香港地區申報或與內地院校單位合作,榮獲14項國家教育部2019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獎種涵蓋「自然科學獎」和「技術發明獎」,其中,自然科學獎11項(一等:3項,二等:8項);科技進步獎:3項(一等:1項,二等:2項),詳情可以參見文中附表。

在教科動態方面,本期主要刊出了香港各間高校教科訊息。中科院將在香港籌建香港創新研究院,並召開第一次會議。香港理工大學加深與內地航天科研的合作,積極參與內地的航天活動,香港中文大學與中科院召開科技座談會,加深合作交流,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設立多項獎學金,給予香港大學「太空科學碩士」的學生。香港教育大學積極參與世界銀行項目,香港科技大學推出首個電子證書認證平台,香港城市大學推出156萬港元獎學金,吸引全球學者。

本期採訪的學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林漢明教授,作為大豆領域研究專家,了解他與大豆結緣的故事,以及他從「大豆回家」到「大豆興家」的科研歷程,相信林教授在求學科研上的經歷會給我們更多的啟發和感悟。

進入2020年第二季度,疫情沒有緩解的跡象,我們的生活也沒有回歸正軌,即使如此,我們依然在砥礪前行、長風破浪。本刊將會更多關注香港高教界、科技界的發展,以及大灣區的高教創科合作,為讀者帶來更多的相關資訊。歡迎關注本中心各個平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