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圖可觀看視頻
10月21日上午,由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承辦的「學習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精神深化香港與內地創科合作座談會」在香港舉行。香港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特區政府創科局局長薛永恆出席會議並講話。來自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的大學校長、副校長、在港兩院院士和知名專家學者、獲得首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青項目的香港青年科學家、香港科學園、應用科技研究院和數碼港等科研機構主管人員,以及商湯科技等創科企業代表17人,緊緊圍繞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暢談學習心得體會,為香港與內地創科合作建言獻策。
座談會現場
座談會上,與會代表們一致認為,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講話已在香港科技界引起熱烈反響,為今後兩地的創科工作指明了方向,香港各界應抓緊機遇,更加積極有為地推進兩地開展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創科合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和香港國際創科中心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在會場內接受媒體訪問。
薛永恆局長表示,習近平主席在深圳講話中明確指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未來,特區政府將積極發揮香港在對接全球創新體系、吸引世界優秀人才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在人才、項目、資金等科技創新要素跨境流動、科技產業協作、智慧城市建設等方面,與內地進一步深化交流合作,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譚鐵牛副主任指出,習近平主席一直高度重視科技工作。他希望香港創科界要認清一個大勢,能夠深刻領會中央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充分認識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推動作用;要堅定一個信念,中央對貫徹「一國兩制」、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保持香港繁榮穩定的決心始終堅定不移;要明白一個道理,香港發展的最大後盾就是國家,香港發展的最大機遇就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要抓住一個機遇,希望香港創科界牢牢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一歷史機遇,立足香港自身優勢,積極發揮創新源頭、人才驛站、合作橋梁和中介平台作用,加強同內地科技合作,為建設一個一流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創科中心,建設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發言摘錄:
譚鐵牛副主任:
今天,難得有機會與這麼多香港創科界同仁相聚一起,共同學習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精神,暢談對深化香港與內地創科合作的意見建議,座談會開得非常成功。
今天的座談會匯聚了來自香港創科領域官、產、學、研各方面的代表,各位的發言緊緊圍繞深化香港與內地創科合作,從自身工作出發,談了自己的切身體會,發表了中肯的意見建議。相關建議對有關部門出台新政策、新舉措,推動制度創新具有指導意義,香港中聯辦將積極與內地相關部門溝通協調,不斷為香港科技界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創造更好的政策環境和制度安排。
一直以來,習近平主席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希望香港創科界要認清一個大勢,充分把握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大勢,深刻領會中央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全面認識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推動作用;要堅定一個信念,中央對貫徹「一國兩制」、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保持香港繁榮穩定的決心始終堅定不移;要明白一個道理,香港發展的最大後盾就是國家,香港發展的最大機遇就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要抓住一個機遇,希望香港創科界牢牢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一歷史機遇,立足香港自身優勢,積極發揮創新源頭、人才驛站、合作橋梁和中介平台作用,加強同內地科技合作,為建設一個一流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特區政府創科局局長薛永恆:
習近平主席在深圳講話中明確指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未來,特區政府將積極發揮香港在對接全球創新體系、吸引世界優秀人才等領域的獨特優勢,在人才、項目、資金等科技創新要素跨境流動、科技產業協作、智慧城市建設等方面,與內地進一步深化交流合作,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香港大學榮譽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
香港與深圳在整個創新科技發展中各有優勢,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強強聯合。未來,要重點思考兩方面問題:一是如何加強兩地在創科合作中的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便捷流動。二是如何利用好香港基礎科研優勢,加強兩地原創性、前瞻性科研合作。因為「發現」要比「發明」更重要,這就需要有更多的原始創新成果。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
香港中文大學一直致力於在粵港澳大灣區建立辦學、科研平台,推動兩地科研和人才交流合作。建議:一是推動兩地實施更開放的人才政策。二是充分發揮香港基礎科研優勢和深圳產業承接轉化優勢,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力度。三是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歷史機遇,充分發揮粵港澳高校聯盟作用,加強合作辦學,增進兩地青年學生交流。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滕錦光:
香港在創科發展鏈條中,上游的基礎科研實力雄厚,但缺少中下游的應用研發及轉化平台。建議:一是在「一國兩制」下,推動兩地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實現融合發展。二是由香港與深圳等大灣區內地城市一起投資成立科技聯合基金,進一步突破原有聯合資助計劃在申報條件等方面的政策限制,進一步加強大灣區聯合科研攻關,最大限度發揮兩地創科優勢。三是特區政府應支持在香港建立中下游研發轉化平台,特別是在人工智能、機器人、微電子、智慧城市等領域,推動基礎研究成果轉化。
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倪明選:
香港在國家發展中的作用地位是變大還是變小,取決於是否能跟上國家的發展步伐,是否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強與內地的合作。香港科技大學在廣州開展「一校兩區」建設,就是在與國家同發展的過程中,有效解決學校發展瓶頸,更好地實現自身發展。在創科發展中,要堅持改革,「不走回頭路」。科技創新是必走之路,而最重要的創新就是思維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創新。建議特區政府在推動「InnoHK」創新平台等建設中要進一步簡化行政審批程序,除了積極對接海外名校,更要加強與內地知名高校、科研機構的產學研對接,為本地科研發展創造更寬松的制度環境。
香港大學副校長顏慶雲:
香港大學將積極推動在深圳大灣區內地合作辦學,用張翔校長的話說,就是「同一個身體,兩條腿,跨過深圳河」,進一步推動兩地高等教育和科技創新資源的共建共享。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功能樞紐院長溫維佳:
個人現有6個項目成功在大灣區轉化,成立了6家科技型公司,包括3家高新企業。可以說,個人親身經歷了兩地的產學研合作發展,對大灣區未來發展充滿信心。香港有一流的高校、傑出的人才、健全的法律、發達的物流和國際化的視野,特別是在原創研究領域優勢突出。一定要將香港的基礎科研優勢與大灣區完善的產業鏈條深度結合起來,與深圳等大灣區內地城市一起建設科創共同體。同時,建議特區政府應進一步加大科研項目資金支持力度,並積極推動發展高附加值產業,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
香港科學園行政總裁黃克強:
科技創新對香港來說沒有回頭路可走。他講了三個想法。一是香港與大灣區的關係,要配合互補,不能重復浪費。例如疫情期間大家都做口罩,這是資源浪費。在科研方面,全世界都沒有一個城市有4家大學排名全球前50。香港應該發揮上游科研的優勢幫助國家的企業提升科研能力。目前有兩家內地企業落戶科學園,借助香港科研力量及科學園平台走出去,一家是光大,一家是金域。香港的優勢是科研開發,而不是應用,不一定要花費太多時間到應用上。二是香港在金融方面很強,要做一個區域的科技中心不容易,但要做一個區域投資中心肯定可以做到。三是如果內地的數據和生物樣品可以「過河」,將會有巨大的商業價值。希望政府想想辦法,盡快推動。最後談到一點個人想法,做創新約束越多越困難,約束越少,去闖,殺出一條血路,才能成功。
香港數碼港行政總裁任景信:
數碼港與科學園的區別主要是在於更加關注數碼科技的應用。對於習主席講話,在「銳意開拓全面擴大開放」方面感觸很深。習主席指出,我們決不能被逆風和回頭浪所阻,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開放是香港一直以來最強的方面,可以配合內地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具體來講,一是國際化城市的氛圍可吸引國際人才在香港落腳,到大灣區發展。二是法制和知識產權方面與國際接軌,香港可成為大灣區知識產權中心。三是在數據流通方面,在保護個人隱私、國際化傳輸網絡及相關技術測試方面,國際上對香港會很有信心。內地的創科企業在走出去實現全球化的時候,香港應發揮優勢去配合。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集成電路及系統高級總監史訓清:
應科院就是大學基礎科研和產業界之間的中介,成立20年來,在人工智能、5G、金融科技、集成電路、物聯網五個方面開展了500多個項目,擁有1000余項專利。在應用落地方面,香港本地佔5成、內地佔3-4成,國外佔1-2成。應科院與內地及本地大學合作開展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通過利用ITF的資金將新科技落地,與內地開展大量合作。如華為的相關部門10年前最初成立時,正是應科院幫助他們培訓人才,目前已發展到2000人。二是應科院還參與內地相關科技領域標準的制定,例如參與科技部的第三代半導體創新聯盟,領先IEEE制定了第三代半導體在電力電子應用方面的路線圖,並在其中協調歐美日等科研團隊共同開發。三是與本地大學合作開展人才培訓,與港大剛剛簽署培養區塊鏈人才的協議,每年接受30多位港大學生到應科院實習。
商湯科技香港總經理尚海龍:
尚總經理給出了兩組數據和三個建議。
第一組數據:商湯是香港研、灣區造、全球賣的企業,作為成立僅6年的創業型公司,已經取得了4800件專利,全球IP超過2000件,軟件著作權超過430件。2019年收入超過50億人民幣,估值是120億美金,融資量是40億美金,連續3年保持全球最大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地位。商湯取得今天的成就靠人才,目前4000名員工中有300名人工智能的博士。
第二組數據:2018年5月成立人工智能實驗室,篩選出200多個項目,其中33家入孵,經歷修例風波和新冠疫情,目前尚沒有一家倒閉,其中還有孵化企業獲得了A輪融資,這表明香港年輕人開展創新創業是非常有前途的。
三點建議:一是融入並引導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示範鏈。二是香港在創科方面要做好長遠規劃,也要擺正心態。香港要用自己的科技產品,扶持自己的科技企業才能有未來。三是建設灣區人才培育高地。要把大學的基礎科研優勢轉化為整個城市的創科發展氛圍,從中小學開始,將創新發展的重心下移,在科學、技術、工程等領域培養更多的香港青年學生。
香港大學工學院岑浩璋教授:
感謝習主席批示及中央和特區政府的重視,在座三位青年學者有幸獲得第一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港澳項目。習主席在深圳特區40週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以及前段時間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都體現了對創新科技的重視,今天懷著感恩的心情來參加座談會並提出建議。一是香港科學傢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但是香港缺乏本地產業鏈和科研轉化的環境。應鼓勵大灣區內地企業與香港青年科學家合作,把科研成果應用在最新產品上。二是要吸引科技人才,充分發揮青年學者潛能,建議協調大灣區建設更多聯合實驗室並支持院校購置科研器材,在往返內地實驗室或校區的交通上提供便利。三是希望加強理工科的推廣,增加本科生和高中生在實驗室實習的機會,訓練科研生力軍。四是通過新的合作機制鼓勵加強兩地青年學者之間的交流,在河套地區促進原始創新合作,推動解決重大問題。五是新冠疫情下有危也有機,疫情雖然阻滯了正常的科研交流和設備維護,但很多要去海外升讀博士的學生也來到香港高校學習。希望利用好這一機遇,為香港和大灣區科研發展做貢獻。
香港中文大學盧怡君副教授:
自己在香港中文大學從事電池材料與新能源存儲方面的研究。對習主席講話感觸最深的是,「必須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在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贏得主動權」。因此,在建議學生選擇課題時,最重要的是要看在國際上是否具有創新性,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
目前主要圍繞不易燃的電池電解液開展研究。目前,建議對青年學者,應在實驗室到產業化的中間銜接環節加強支持力度。因為市場上的商業投資對風險較高的實驗室項目興趣不大。建議特區政府應從建設綠色城市和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對綠色能源技術的轉化應用給予支持。
香港中文大學呂愛蘭副教授:
現在,香港很多科研基金都偏向轉化應用領域,對於大學的年輕學者來說,初期階段的研究很難進入轉化階段。目前,無論內地和香港,在基礎研究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是有差距。習主席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要加強基礎研究,所以希望特區政府今後有更多的基金能夠投放在基礎研究領域,給大學青年學者更多的支持。香港的科學家應該留更多時間用於原創科技和「從0到1」的原始創新研究,成果轉化的工作要更多依靠大灣區,這樣的效率可能會更高。
注:以上内容根據會議秘書整理,未經嘉賓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