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屆五中全會在海內外引起熱烈迴響。香港教科界人士11月2日参加由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舉辦「學習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推動香港國際創科中心建設」網上座談會,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以及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創新科技署署長潘婷婷應邀出席網絡視頻會議並講話。譚鐵牛強調,科技創新對國家、香港的重要性前所未有,中央政府對科技創新的重視、對支持香港發展創科的力度前所未有,當前香港發展創科面臨的良好機遇前所未有。他提出「五點建議」與教科界共勉,一是準確把握發展大勢,二是主動搶抓發展機遇,三是充分發揮獨特優勢,四是積極融入發展大局,五是協力推進基礎建設,積極參與香港國際創科中心建設,助力國家科技自立自強。
譚鐵牛在會上指出,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把創新放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明確將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並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這是編制五年規劃歷史上的首次。
指港發展創科面臨良好機遇
他就此分享「三點認識」:第一點認識是,科技創新對國家、對香港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從歷史角度去看,誰引領科技革命就應引領工業革命,誰就能引領世界。從現實維度去看,要實現高質量發展、要發展轉型、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定要靠科技。第二點認識是,中央政府對科技創新的重視、對支持香港發展創科的力度前所未有。
他續說,習近平主席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並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且在日前中共中央新聞會上亦特別提到要支持香港建立國際創科中 心。所以第三點認識是,當前香港發展創科面臨的良好機遇前所未有。
譚鐵牛提出「五點建議」與科教界共勉:一是準確把握發展大勢。香港與國家在同一條船,當下是香港創科的最大機遇,而創科也是香港的最大希望。二是主動搶抓發展機遇。「機會不等人,若有坐等機會的心態,別人抓了你就沒了」,不主動了解國家發展方針,可能就會被邊緣化。三是充分發揮獨特優勢。從科技創新源頭做起,同時發揮科技合作的橋樑作用,吸引人才,並成為中介服務平 台。四是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由創科界引領香港先行一步融入國家。五是協力推進基礎建設。做好基礎性工作,有利香港國際創科中心發展的工作,給予年輕人加入科技創新產業的信心。
薛永恒:港可覓海外人才為國服務
薛永恒在會上表示,五中全會強調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要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同時強化國家發展戰略的科技力量,這種種要求都是以人才為本。在人才方面,香港可發揮「一國兩制」下作為國家最國際化城市的優勢,引入海外人才為國家服務。
他同時提到,香港現正處於世界科技創新的比賽之中,並屬於粵港澳大灣區的團隊一員。而創科產業包括基礎科研、應用研發、商品化,以至市場推廣及金融投資多個階段,猶如一場接力賽,在這當中香港可以去「跑」自身所長的階段,並與其他大灣區城市合作,把國際科技中心做到最好。未來特區政府會就如何把香港青年帶到內地學習做更多工作,比如創科局會考慮在大灣區為他們尋找創科崗位,讓他們了解大灣區的發展。
潘婷婷表示,香港的科技力量是國家經濟重要組成部分,推動國家科創發展發揮獨特的作用,香港可以與內地科研力量互相合作,優勢互補。該署未來會與不同政府部門以至廣東省密切聯繫與合作,加快大灣區國際科技中心的建設工作。另外亦會重視人才培養,以及加大力度吸引外國專才來港。
是次活動由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舉辦,香港大學校長張翔,部分在港兩院院士陳清泉、支志明、唐本忠等,香港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有關負責人,香港知名專家學者和青年科學家代表等近50人參加座談會,他們圍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暢談心得體會,並結合「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積極為香港國際創科中心建設建言獻策。
港抓國際化優勢 助灣區發展科創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大學校長 張翔
◆香港有着優秀的基礎研究教育,但在應用教育方面應不斷加強,並使兩者融合。香港在科研制度創新方面有優勢,但缺少靈活性,因此高校應在研究方式與國際接軌的情況下加強靈活性,為香港成為新的科創中心作出貢獻。
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學榮譽教授 陳清泉
◆香港要快速發展為科創中心,需要實現大學基礎研究、研發中心、跨國科技企業和初創公司、金融四方面對接;另外,配合香港大學教育優勢,引進尖端人才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香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與西方類似,這方面比內地的灣區城市更易做到。
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大學化學系主任 支志明
◆大灣區城市內基礎科學研究香港做得最好,但要實現香港創科中心的目標,研究科研室、和企業建立溝通都必不可少,因此可通過推動跨城市連接,推動科研落地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 唐本忠
◆社會富足不代表強大,香港在應用方面研究方面要快速改進,需要政府牽頭帶動社會風氣,重視文化、科技發展,而不能只單一發展地產文化。
香港城市大學太赫茲及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陳志豪
◆香港的重點實驗室要將香港科研和深圳企業大力融合,深圳在提供資金和研究地點的基礎上,香港提供更多科技人才,期望香港的不同實驗室為大灣區科技建設作出貢獻。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消化道腫瘤實驗中心主任 于君
◆受國際局勢影響,未來十年都將遇到人才瓶頸,為內地及香港引進人才成為重要課題。而香港作為各國文化聚集地,更容易吸引外國學者。
香港大學新發傳染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負責人 陳鴻霖
◆長期的科研積累令香港基礎教育的優勢明顯,但劣勢也很顯著。首先是資源方面,例如各行業、學科都面臨與內地人員交流不便等情況。另外,創新科技發展方面,香港應與大灣區形成資源共用,分工合作效率更高,不然積累的明顯優勢就無法發揮。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功能樞紐院長 溫維佳
◆香港要確定在大灣區的定位問題,利用國際化趨勢和出入境政策讓香港成為國際人才聚散地。而國際科創中心方面,香港應完成原創科技、高端製造、獨特產品、輻射全球四方面相結合,並迎合發展方向成立尖端科技公司。
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主任 孫東
◆香港要成為國際創新中心要處理好兩個關係,首先是與國家發展大局的融合,加入內循環,而不是持續現在邊緣化的狀態;理清與周邊城市的競爭與合作關係,尤其香港在人才流失方面,現今仍未出台挽留方案,就給了周邊城市吸引人才的機會。
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副院長 徐岩
◆構建完整的科技創新體系,只有基礎研究和人才是不夠的,亦需要和大灣區城市分工合作;另外若香港只依靠金融業,發展經濟太過單一;香港要實現產業多 元化,百花齊放,才能幫助各界人士向上流動。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 金冬雁
◆香港的醫學研究方面始終堅持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無縫連接,並且保持着開放自由的學術研究態度,未來香港應繼續發揮創新優勢,保持國際化平台,利用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融入國家發展。
香港城市大學教授 胡金蓮
◆大灣區要成為一體,首先人心要走在一起,香港應利用大趨勢抓住機遇,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加強香港及灣區人才往來,通過互相走動促進了解。
綜合自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