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21年度「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港澳)」結果公布,今年港澳區25個獲獎名額中,香港佔22個。其中,香港大學以9名學者的研究項目獲選,人數和項目連續第三年居全港之冠。香港中文大學則佔5個,香港科技大學4個,香港城市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分別有3個和1個入選,得獎學者各獲資助192萬元,作三年研究經費之用。
五校合計22個獲選項目,涉及醫學、量子材料、納米材料、天體物理、神經生物學、環境變化、經濟學等領域。
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朱軒的「冠狀病毒」研究項目獲選,他帶領的團隊前期研究數據表明新冠病毒在人類肺細胞的入侵及複製效率較高,該項目將深入解析新冠病毒和跨膜蛋白酶及細胞表面因數的相互作用,揭示新冠病毒高效傳播的基礎原因。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助理教授高浩以「GLP-1R激動劑延緩衰老以及無創伴隨診斷的研究」入選,是第二次申請國家優青項目。他帶領團隊用多年時間研究腦退化問題,入選項目將探索一種治療糖尿病的藥物「胰高血糖素樣多肽1受體」(GLP-1R)在潛在延緩身體衰老的作用、運作機制及臨床可轉化性,並開發無創診斷工具,監測GLP-1R促效劑的效用,為迎接未來人口老化,作出醫學上的貢獻。
科大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助理教授王哲負責的「大氣非均相化學及二次污染」項目,將評估城市污染與海洋大氣相互作用對香港和大灣區沿海大氣中二次污染形成的影響。
城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助理教授于欣格的「柔性智能感知技術 」,力爭開發出多功能敏感納米纖維材料,包括體溫、紫外線、呼吸、脈搏等信號檢測一體化的柔性可穿戴器件;進而構建皮膚集成的觸覺反饋系統,拓展可穿戴虛擬現實技術。
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趙昕的「骨修復材料仿生微環境構建」,期望透過構建各種新型組織工程支架,以提高相關疾病臨床診療效果。
優青項目助新晉學者研前沿課題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簡稱優青項目)旨在支持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優秀成績的青年學者,在其自選的研究方向上進一步開展創新研究,以培養一批有望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人才。
為支持及推動港澳的創科發展,優青項目自2019年起開放予香港及澳門院校,男性未滿38周歲和女性未滿40周歲的年輕科學家均可申請。今年,每個入選項目將獲得160萬元人民幣(折合約192萬港元)資金「過河」作研究經費,得獎項目和研究經費都比往年提高。
2021年度優青項目概要
來自院校 |
學者 |
項目 |
目標 |
香港大學 |
朱軒 |
冠狀病毒 |
揭示新冠病毒高效傳播的基礎原因 |
李曉菁 |
放射性核束物理 |
會在中日兩國實驗,研究極端豐質子核23Si同位旋對稱性破,以及雙幻核100Sn結構 |
|
戴麗心 |
天體物理及天文 |
把潮汐力瓦解恆星事件(TDE)的研究,推廣到研究其他黑洞吸積天體現象以及大質量黑洞與星系的共同演化等方面。 |
|
劉俊治 |
精準合成含有非六元環拓撲結構的納米石墨烯分子 |
為藥物開發開拓新路向 |
|
鄭超固 |
發育神經生物學 |
研究化學突觸和電突觸形成的機制。預期結果對理解神經網路的建立有重要意義 |
|
Louise Amy Ashton |
昆蟲對熱帶雨林環境變化的反應 |
回答昆蟲種群和多樣性是否降低的熱點問題 |
|
黃志毅 |
不確定信息下的優化問題 |
擬對演算法博弈論採樣複雜度方向的三個開放性問題進行攻關 |
|
王中銳 |
憶阻器 |
擬通過硬體軟體聯合設計實現基於憶阻器的脈衝神經網路來處理腦電圖 |
|
李燦 |
神經形態芯片 |
擬通過軟硬體協同優化、純類比及異步電路設計解決該系統中剩餘瓶頸問題 |
|
中文大學 |
陳衍佐 |
海洋轉換斷層地震及慢滑移事件 |
探測地震與慢滑移事件的相互作用並深入了解斷層活動和特性在地震週期中如何變化 |
路新慧 |
光伏材料微觀結構的X射綫散射研究 |
製備高性能的無鉛鈣鈦礦光伏器件 |
|
任偉 |
激光光譜流場診斷
|
開發一種新型激光協同診斷技術 |
|
何暐 |
博弈論與機制設計
|
研究經濟學中的各類動態問題,構建新的動態博弈模型 |
|
高浩 |
GLP-1R激動劑延緩衰老以及無創伴隨診斷的研究 |
為應付社會老化,作出醫學上的貢獻 |
|
科技大學 |
金天灵 |
橢圓與拋物型方程 |
探求偏微分方程的弱解是否光滑,解在極點附近如何表現,以及解隨時間如何演變 |
張璟迪 |
量子材料中的超快動力學研究 |
利用超寛頻太赫兹光譜学前沿技術,探究量子材料中飛秒或皮秒時間尺度下的瞬態非平衡態動力學過程和脈衝激光作用下的奇異量子相變過程 |
|
孫飛 |
蛋白質工程與化學生物學 |
開發新材料以應對健康與環境等領域的挑戰 |
|
王哲 |
大氣非均相化學及二次污染 |
為中國沿海地區空氣污染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
|
城市大學 |
于欣格 |
柔性智能感知技術 |
開發多功能敏感納米纖維材料,構建皮膚集成的觸覺反饋系統,拓展可穿戴虛擬現實技術 |
譚超良 |
二維納米材料與器件 |
構築高性能室溫紅外探測器及成像傳感系統 |
|
孫紅燕 |
蛋白質翻譯後修飾 |
期望對蛋白質研究領域產生革新性的推動作用 |
|
理工大學 |
趙昕 |
骨修復材料仿生微環境構建 |
構建新型組織工程支架,提高相關疾病臨床診療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