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張明傑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癌症研究中心接受短暫的博士後訓練後,加入香港科技大學生物化學系,參與組建實驗室,後為嘉裡理學教授、高等研究院資深學人、生命科學部講座教授,2020年12月全職加入南方科技大學,創建生命科學學院,助力大灣地區生命科學發展。
張明傑院士。(香港科學院網頁圖片)
二十多年來,張明傑院士致力於神經信號傳導及對細胞極性起調控作用的蛋白的結構功能的研究。其研究拓展了對神經發育及信號傳導等基礎生物學問題的理解,對於許多神經系統疾病(如中風、神經系統紊亂疾病、遺傳性耳聾及失明)的發病機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張院士在國際權威期刊發表過220多篇高品質論文,其中多篇在《Cell》、《Science》等頂級雜誌上發表,備受矚目。曾獲2006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1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2020年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擔任多個國際刊物和學術組織的編輯、編委或理事。他非常注重培養年輕一代科學家的成長,其培育的近二十名學生已在世界各地擁有獨立科研隊伍。
在香港的25年間,張明傑院士紮根香港,也在深圳設有實驗室。他稱讚香港擁有自由競爭及公平的環境,是其他地方沒有的優勢,但他注意到,香港沒有能很好的利用香港的優勢,導致科創一直停滯不前,尤其是生物醫學範疇,已經被深圳趕上,單看生物科技公司數量,深圳已有逾2000間,但香港只有約200間。
歸納香港創科發展滯後有兩大原因,一是政治環境,二是忽視人才培養。「過去20年,香港無給予高科技一個成長的環境和空間,很多大家覺得好、有潛力的發展項目,每當社會一有爭議就立刻放棄,科學發展需建立在平穩的政治環境,否則社會重心不會放在科學上,香港若要解決問題,首要是放下政治爭拗。」
另一方面,香港的社會文化及政府政策不鼓勵和引導年輕人對科學的追求,香港一直以來缺乏研究基礎,文化背景、價值觀也比較單一,現時社會衡量下一代的成功與否,往往只看賺到多少錢。他認為,香港目前最重要是培養年輕科學家,透過研究過程,訓練他們的發現能力、創造能力,及獨立思考能力,才能為社會提供長遠競爭的原動力,但香港目前正缺乏這方面的培養。
除了培養新人,留住人才同樣重要,張明傑稱,香港有不少具潛力的初創公司,但過往的環境令人卻步,例如航拍界龍頭「大疆創新」起源於科大,但最終都選擇離開香港,到深圳發展。他指出,近年香港社會動盪、樓價高企、發展機會減少,人才流失,吸引力已大不如從前,若香港再不痛定思痛,10年後香港想要追回來都會很困難了,但他強調,整體改革不能光靠政府,還要社會各個層面配合。
張院士小資料:
職銜:南方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創院院長、講座教授
榮譽: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如欲知道更多教科相關消息,請留意京港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BHKA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