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國輝教授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腦神經科學家,DABI(Dana Alliance for Brain Initiatives)會員。曾任香港大學醫學院解剖學系講座教授、眼科學系講座教授、何馮月燕基金教授(神經科學),香港大學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主任。現為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院長。(澎湃新聞圖片)
蘇院士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中國脊髓損傷康復事業貢獻獎、瑞克-漢森非凡成就獎及Everfront獎。除了擔任《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期刊的主編,亦是《Cell Transplantation》、《Restorative Neurology and Neuroscience》、《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及《中國神經科學雜誌》編輯委員。已發表430多篇SCI論文,擁有專利25項,有關枸杞子研究26篇文章。
蘇院士是視神經再生研究的先驅,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視神經可以再生的科學家,推翻了中樞神經受傷後不能重生的定論。他長期致力腦神經研究,鑽研青光眼和脊髓神經,同時積極以一些世界認同的科學手段,去證明中醫藥的功用並加以推廣。
蘇院士研究發現,枸杞子所含的「枸杞多醣」,對視網膜節細胞及眼血管有多種正面作用,亦對青光眼和缺血性腦中風產生保護作用。(freepik)
蘇院士帶領團隊使用多渠道的方法,來促進視神經及脊髓軸突再生,探索神經保護和再生的因素,包括納米醫學、營養因子、運動、中草藥提取物、免疫反應和康復訓練等。
「中醫藥是我們國家的原創性發現,我們應爭取做這方面研究,更要推向主流醫學中,包括在神經科學雜誌發表文章。」蘇院士表明,希望能為發揚中國傳統醫學出一分力。
事實上,根據國家「十四五」規劃(2021年至2025年)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產業合作開闢了新空間。規劃建議提出,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深入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瞄準生命健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作為中國獨有的醫學系統,中醫業當然同樣受惠。
蘇院士表示,在粵港澳三地,香港研發能力突出,很多尖端的研發技術等待成果轉化;澳門在中醫藥研究方面處於領先地位;廣東省有比較強的生物科技轉化能力、應用能力—現時在大灣區已有科學城生物產業基地、深圳國家生物產業基地、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以及香港科學園、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等,三地加強合作,有利於推動高端要素集聚。正是互補優勢,各展所長。
蘇院士指出,大灣區已有很好的政策環境,期待出台相關政策,可推動大灣區在醫藥、衞生領域實現產品互認、人才互認等。蘇院士表示:「在香港批准上市的中成藥,和在廣東批准落地的中成藥,能夠互認,灣區醫院、居民都可以購買使用。如果實施得好,未來可以推向全國。」目前,兩地西醫資格互認已有一些機制,他期待中醫也能夠實現,使得兩地的醫師、藥劑師資格互認。
蘇院士又建議,在香港和深圳之間的河套地區建立一個中醫藥健康發展區,在這個平台下發展中醫藥,並快速走向海外。
蘇院士小資料:
職銜:香港大學榮休教授、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院長
榮譽: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發明家協會院士、暨南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如欲知道更多教科相關消息,請留意京港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BHKA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