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安院士的主要研究方向為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及區域規劃中的應用,以及智慧城市和香港、中國及東南亞國家的城市規劃與發展。他於2008年獲得聯合國人居講座獎,第53屆北美規劃院校聯合會(ACSP)中獲得Dr. Gill-Chin Lim全球獎。2016年獲得香港大學卓越研究成就獎,2017年獲得國際華人地理信息科學協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並於2018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獲得金獎。(大公報)
部份港人對內地仍抱有偏見,認為內地較香港落後,對此,葉院士表示:「我們不要活在過去式,以為珠三角還是以前般落後於香港。」。過去四十年,葉院士主持和參與的香港與珠江三角洲發展研究,他指出,世界經濟形勢和科技的變化和珠三角的高速發展,使香港和珠三角的合作窗口在迅速縮小中。深圳從2000年代開始,每年投入超過4%GDP的研發經費,大大提高其高新科技實力,工業 3.0(信息工業),工業 4.0 (物聯網和人工智能) 的發展。從科研經費的百分比和數量來看,珠三角已遠超香港,不再是依靠以前「前店後廠」的工業,東莞的經濟發展轉型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香港在1978-2004對他們的出口導向型的鄉鎮工業化貢獻很大,但從2010開始,他們的產業結構升級後,他們的發展主要是受到深圳的影響,而不再是香港。
綜合以上因素,葉院士坦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可能是香港參與大灣區發展的最後機會,要好好把握。他認為,發展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現時的世界新局面下,香港只有融入大灣區,才能在打造新釸谷的過程中,推動再工業化,發揮優勢,擔當帶頭作用。(freepik)
對香港來說,背靠祖國,面向世界不再淪於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趨勢:中國經濟急升,2013年起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系。2017年廣州的人均GDP是 22,317美元,而深圳是27,199美元,相當於香港在1980和1990年代的人均GDP水平,深圳的總GDP更超越了香港,光是珠三角的內需,已經成爲一個全球觸目的消費市場。
香港在大灣區中可擔任甚麼角色?葉院士指出,香港需要邁向創新知識型經濟,在發揮自身作爲國際金融中心和生産性服務業中心等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則需進一步强化創新、人力資源、STEM 教育和研發對經濟的帶動作用。
葉院士表示,歸納起來,香港有三方面可着力:
葉院士補充,創科局近年積極推動行業創新,使香港的高新技術優勢可以保持。他希望進一步在局方宣導下能使香港成為國際性的創新中心,當中涉及香港的再工業化,需要在社會整體通過STEM教育並加強創造崗位,使年青人畢業後有工可做,才能成就再工業化有成功的可能。同時,他建議國家與特區政府可以為內地科研人員及商貿企業來港訪問洽談提供方便,例如在出入境機制,開設類似現有的APEC亞太經合組織商務旅行簽證及出入境櫃檯, 設《粵港澳大灣區商務及高新科技》網上通行簽證及出入境櫃檯,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內的科研人員及商貿企業的交流,以促進區內的商貿和高新科技產業的發展。
葉院士小資料:
職銜: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系城市規劃及設計陳道涵基金教授、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地理信息系統講座教授、地理信息系統研究中心主任
榮譽: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科學院院士、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香港科學院院士
如欲知道更多教科相關消息,請留意京港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BHKA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