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關美寶教授 | 學術連通天地.太空啟發新知
  • 2024-02-14 15:31

香港中文大學太空所(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在 2023 6 月獲得香港政府的研究資助,作為首個獲香港政府資助的對地觀測衛星建設項目,團隊計劃在 2024 年發射第一枚由中大自主設計的衛星,而太空所所長關美寶教授也再一次備受媒體關注。與一般想像不同的是,關美寶教授的專業方向不是天文學或航天工程,而是地理學。一位地理研究者 所謂「讀石頭」的人,和太空的距離也稍微遠了一點吧?

在中大優美的山巒和綠意中,關美寶教授開始解釋地理和太空的關係。

 

登彼高岡,遙感地球

「地理是一個很廣闊的學科,它的廣闊讓交叉學科研究在這裏時常發生。地球表面的人、事、物包括發生的變化都跟地理科學有關,它可以是研究人和地理在不同空間環境和時間下相互影響的情況等等。或者說,我們是把所有元素放在時間和空間坐標上研究,希望從中找到解決人類最大困擾的答案」,關美寶教授首先給地理學去除迷思,予我們一個明確的定義。

根據這個定義,地理和太空的聯繫就清晰起來了。不論在時間坐標還是行星尺度的空間坐標上,人的自身都很渺小,身在此山中,唯有登高處。從沈括登太行山而作出華北平原「濁泥所湮」的猜想,到太空人走出太空艙,我們也在太空看見了別樣的地球。人類已經走得更高和更遠。關教授介紹,地球科學研究的觀測方式有很多,對觀測結果的運用方式也多樣,不同的個體在不同時間空間裡的變化衍生出了各種不一樣的研究學科。其中運用衛星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新技術,可以繪製出比以往直觀的地球圖景數據,觀測到更具體的變化動態。

這就不得不提今年將要發射的衛星了。項目邀請了 14 位來不同學科的教授參與設計,收集不同學科的數據需求,衛星的探測方向涵蓋了智慧交通、自然災害等重點跨學科領域的數據收集,這些數據最後都會被香港中文大學太空所接收並使用。關教授很興奮地跟我們分享「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太空人,但我們希望從太空觀測關於地球的數據每個人都可以學習。」

香港中文大學太空所的香港衛星遙感地面接收站(圖片來源: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衛星計劃概覽(圖片來源:香港中文大學)

如今的地理科學研究不單止於人類的腳步丈量,人們嘗試用更多角度來觀察她的經緯,用不同的方式來解讀她的過去,預測她的未來,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也更深刻地認識了這顆藍色星球跟人類的關係。關美寶教授在美國地理學會一百週年時(1988 年)就提出,多學科結合是未來地理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人類未來面臨的問題也會越來越複雜,並不是一個單一的學科就能夠解答,地理學可以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屬於她自己的「地理大發現」

說起與地理研究的緣分,關教授笑說:「讀中學時,我的中文科和數學科是最優秀的,地理反倒不是強項,我當時覺得地理科就是死記硬背,有點悶」。大學時也在計劃著轉專業學習,在偶然的機會下她去日本做了一年交換生,這也改變了她的人生選擇。

初到日本,不諳日語,卻遇到一個「奇怪」教授堅持每個星期都在課後時間用英語特意跟這個來自香港的一年交換生補習經濟地理學,還時常帶她去地理研究所,讓一眾研究員跟她分享日本的地理規劃和城市建設,受寵若驚之餘也讓她對地理學科有了更深的理解 ——「發現地理知識可以改變城市,甚至改變社會,頓然感到非常驚訝」。這是她的「地理大發現」,推翻了她對地理的「刻板印象」,令她重新認識地理學科,並決定投身城市規劃學科的學習。

關美寶教授在日本東京國際基督教大學交換生期間(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在香港中文大學地理學系畢業後,關教授負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城市規劃碩士。學成就業滿心希望實踐所學惠及人群,出眾的能力讓她很快適應了職場的生活,然而按部就班的工作無法滿足她對學科鑽研的愛好,許多關於城市建設的專業意見也受限於「開發商的方案要求」,更多大膽的想法和創意無法獲得實踐。她萌生了從事科研的念頭,她想去做更多的「地理大發現」「哪怕老闆提議大幅加薪,我也決定去做研究了。物質財富再多又如何,吃飽不也就是一日三餐。」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科研的人生遠航說走就走。自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其地理信息科學當時排名全美第一)博士畢業,就正式開始了科研之路。關美寶教授很輕鬆地說起往事,但我們都知道那並不是一條坦途。一位在美國進行科研工作的亞洲女性,這本身就是個巨大的挑戰,膚色、性別… 挑剔的目光如影隨形,「許多人會否定你,他們內心覺得你就是做不到的,亞洲女性往往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和更多的努力來證明自己。」

關教授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獲頒地理博士學位(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關於證明自己,關教授有自己的方式,不懈的堅持和一如既往的優秀讓她在後來的許多年裡一次次用實力證明她的能力。讓她頭痛的更多還是科研本身。她不滿足於修正或完善早前的成果,她要開創。她說:「我希望我的科研不止是舊碗加新漆,我更期待突破,從 0 到 1,走在時代的前頭,這是我想做的事情。」正因如此她給自己創造了許多挑戰。「當某些獨特的數據分析技術還未出現的時候,我已經在構思研究的可能性了」,於是她自己搭建數據收集分析系統,是否一定能成功,誰也不知道,但是那令人著迷的未知和不停突破自身認知的過程就是她不懈的動力。

關於科研能力,關教授認為天賦固然重要,但是堅持和興趣更重要。「每天 3 點半起床,11 點休息,從讀書到現在,這是我的每一天」,她說。她要求學生在每天都要進行科學研究工作,「研究一定是每天都要做的工作,這樣才能承接前一天的思維積累,一旦中斷了就只會讓下一次的研究重複學習上一次的進度,導致停滯不前。其實每天只需要做四個六個小時的科研工作就夠了,但是要確保專注,這段期間連電話都不可以接,這是完全屬於科研的時間。」

這樣的生活她甘之如飴,還笑說:「3 點半起床很安靜,沒有會議、不需要上課,最適合做研究了」。她廢寢忘餐的動力,就是要解決學術問題本身。「我真的很喜歡解決問題,這讓我覺得快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毅力也是興趣的結果,這是一種基於思想和學問的志趣。「得到資助,拿到獎,都是一瞬的事情,只要我在研究中,我就是最開心的。」

我本是高山

從「發現地理」開始,關美寶教授就在攀登學問的高峰。成長於一個香港普通家庭的她,於大洋彼岸開始研究生涯,2011 年獲美國地理學家協會傑出學術成就獎,是首位獲得該獎的外國出生亞裔學者;2021 年獲美國地理學家協會 Wilbanks 地理學變革研究獎,是首位獲得該獎的亞洲人;2022 年獲美國地理學家協會應用地理學專業組最高榮譽勳章,是獲此殊榮的首位華人、第三位女性。從城市規劃到利用衛星俯瞰地球,乃至領導中大發射衛星的項目,她一直站得很高,然而她的眼光始終落在這一顆人類所居的唯一星球上。

關美寶教授與團隊成員出席美國地理協會 2023 年年會,並獲得安德森獎章(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落葉歸根,2019 年關教授回歸母校香港中文大學,「為了多些陪伴家人,陪伴母親,也希望為自己的家園及祖國作出貢獻」,她這樣說。除了追求學問,她也很珍視生活和身邊的人。「回饋」一直都是她的歸心。

最後,我們聊起了女性科學家的境況,關教授對此有相當入微的文化觀察:「不知道多少次,我做主禮嘉賓,亞洲的活動多數都是要拍照的,合照的時候第一排只有我一個女性,這種情況在亞洲尤其如此,當然在美國也沒有很好」。但關教授並未以性別本身展開論述,只不過以自己為例,「我的一些獎項,不只是第一個獲獎的女性,甚至是第一個獲獎的華人」,訴說着一個女性的無盡可能性。女性不妨主動一點勇敢一點跳出框架,不要為自己的人生設限。

 

 

如欲知道更多教科相關消息,請留意京港 Facebook 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BHKAEC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