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院校三名學者,獲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之「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 2024-11-01 15:15

香港院校(包括內地分校)的三名學者,近期獲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評選為亞太區「Under 35 科技創新者」(Innovators under 35)的三十五人之一。他們分別是(以姓氏字母排序):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助理教授錢琦博士
  • 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助理教授 Ady SUWARDI 博士
  •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助理教授趙琦博士

錢琦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錢琦博士致力於構建新型異質結和超晶格,並研究它們的關鍵量子機制,爲新型量子材料和器件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她的成果包括一種人工范德華超晶格、一種手性分子插層超晶格(CMIS,Chiral Molecular Intercalation Superlattices)- 該材料表現出高度有序的晶體結構和手性光學選擇特性,可增强自旋過濾效果,提高自旋極化率,通過此一材料製造的自旋隧道結,實現了高於 300% 的自旋磁阻比,展示了高達 60% 的自旋極化率,比此前已報道的其他手性分子隧穿器件高 2-3 個數量級。

在另一項研究中,她基於 CMIS 揭示了奇特的零場超導二極管效應,展示了分子手性和固態超導性之間的有趣耦合。

錢琦博士 2018 年在普渡大學獲得凝聚態物理學博士學位。在加入中大(深圳)前,曾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她獲得的獎項/名譽包括材料研究學會(MRS)博士後獎,及普渡大學和 UCLA 的獎項。

Ady SUWARDI 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 Ady SUWARDI 博士致力於熱電材料和器件的研究,旨在將廢棄電子産品轉化爲有用材料,並提高材料的熱電性能。Suwardi 博士的研究成果之一,是通過引入磷和鍺摻雜,將未經純化的矽太陽能電池升級改造為有價值的熱電材料,該材料的熱電優值(zT)達到 0.45。這種方法同時有助於應付環境和能源挑戰。

MIT 評論指,Suwardi 博士的研究具有前瞻性,充分結合了材料科學、環境工程與技術創新,而且凸顯了科學研究解决現實問題的潜力與價值,因為廢棄電子産品正是世界增長最快的廢物流之一。

Suwardi 博士於 2018 年在英國劍橋大學獲得材料科學博士學位。他先後獲得的獎項/名譽包括:Nanoscale Emerging Investigator 2022、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Emerging Investigator 2022、EU-ASEAN Youth Sustainable Project Competition 2022。

趙琦博士

香港大學趙琦博士與合作者一起建立並演示了首個有效的量子糾纏結構檢測和驗證工具,彌合了魯棒多體糾纏檢測的理論差距,並首次提出和解决了一次性相干稀釋問題,爲該領域開闢了新的研究方向。此外,他還開發了一種基於張量網絡的混合量子變分模擬算法,這種算法可减少量子模擬任務中所需的量子比特數。

在量子通信領域,他參與開發了第一個高安全性、無漏洞的器件無關量子隨機數産生器(DIQRNG,Device Independent Quantum Random Number Generation),且基於這一安全分析,爲經典客戶端量子盲計算進行了首次演示。

趙琦博士於 2014 年和 2018 年分別獲得清華大學的學士和博士學位。加入港大前,先後於 2019 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及後在美國馬里蘭大學擔任 Hartree 博士後研究員。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創辦的科技雜誌,其「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MIT 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評選已連續舉辦逾二十屆,並自 2010 年開始區域性評選,嘉許來自不同地區的年輕創新者。

 

來源: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香港大學、MIT Review

 


如欲知道更多教科相關消息,請留意京港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HKAEC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