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
順利舉行
展 顏
由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與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香港特區政府香港科學館、中華科學與社會協進會合辦,每年一度的「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已於11月27日(星期五)下午在香港科學館順利舉行。
今年主辦機構邀請到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高福院士,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譚建榮院士和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何建宗教授擔任主講嘉賓。
講座前舉行了簡單而隆重的開幕儀式,除了3位講者外,出席主禮的嘉賓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際聯絡部副部長陳劍;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處長葉水球;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朱明中教授;香港科學館總館長薛雯和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副總裁郭明華。
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於開幕禮致辭時指出,華人科學家在推動尖端科技方面,一直擔當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也在不同的研究領域上取得豐碩的成果。上月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屠呦呦,在瘧疾治療研究方面成就非凡,正好反映華人科學家對世界科學事業的重大貢獻。許曉暉表示,相信參加者可以從講者深入淺出的講解,加深對講題的認識,還可以看到講者不斷探索、永不言倦的研究精神。
「2015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於香港科學館演講廳舉行。開幕禮主禮嘉賓包括(左起)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副總裁郭明華、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何建宗教授、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及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際聯絡部副部長陳劍、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處長葉水球、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朱明中教授和香港科學館總館長薛雯。
是次公開講座分三節進行,分別由高福教授主講「全球新發突發傳染病的形勢:中國公共衛生走向世界」;何建宗教授主講「氣候變化帶來的極地科研挑戰」;以及由譚建榮教授主講「大型裝備數字設計與智能製造」,並由朱明中教授擔任嘉賓主持。
高福教授現任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等等。高教授於講座中首先深入淺出地全面介紹了全球傳染病的挑戰,他作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闡述了中國如何面對這種境況。第二部分則主要集中講述他親身領導中國的醫務團隊於去年趕赴到非洲塞拉利昂開展對抗「依波拉」(Ebola)疫症,總結是次經驗,他個人認為工作達到了多方面的成果,國家不但出錢出力,更嬴得了國際聲譽,是政治及外交的勝利;他亦應邀在科學權威雜誌「NATURE」發表文章。最後,他亦不忘提醒一眾年青科學家要認清自己的研究方向,勇往直前。
高福教授主講「全球新發突發傳染病的形勢:中國公共衛生走向世界」。
第二位講者何建宗教授是環境科學專家,現任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何教授亦曾八訪北極、三赴南極進行環境及生態研究。何教授的主講題目為「氣候變化帶來的極地科研挑戰」,他表示隨著人類活動在過去幾十年的勃興,氣候變遷之逆勢不易扭轉。地球兩極地帶關鍵地影響著氣象、洋流、生態和棲存生境,環境變遷帶來的破壞尤其令人擔憂。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包括極地冰雪融化引致海平面上升和厄爾尼諾現象的激化、生態鏈受到干擾而產生連鎖斷落、食物金字塔和能量轉移系統損壞淆亂、更多外來入侵品種對生物多樣化的威脅等,環境現況已岌岌可危。他表示科技人員的責任是去為社會帶來創新和務實改革,必須「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迎向人類生存前所未有的險況。我們人類要以開眀、熱誠、堅毅、屢敗屢戰的精神和態度,在多個學術領域,如工程科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生命科學與地球科學上更努力鑽研,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何建宗教授主講「氣候變化帶來的極地科研挑戰」。
最後一位專家講者是譚建榮教授,他作為機械工程專家,2007年當選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提出了多品種大批量定制設計技術、多性能數位化樣機設計技術和多參數分析與匹配設計技術,研究成果更多次獲國家獎項。他也是《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參與者之一。他將提出的技術固化在軟體中,開發並獲得電腦軟體著作登記權12項。研究成果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和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列為2004年機械工業科學技術9項重大進展之一,在包括一批裝備行業大型骨幹企業在內的多家有影響的製造企業得到成功的應用,有效地支撐和支持了國產重要裝備的設計與創新,推進了裝備製造企業的技術進步和數位化設計與製造技術的發展。
譚建榮教授主講「大型裝備數字設計與智能製造」。
是次公開講座吸引了不同界別的人士出席,主辦機構期望藉著是次公開講座,讓更多不同層面的人士了解更多傑出華人科學家在世界中的貢獻。自2003年至今,「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講座系列」已邀請了超過50位著名華人科學家發表專題演講,把最新科技發展的信息與大眾分享,並鼓勵年輕人投身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