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原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院長黃德尊教授
  • 2014-12-12 10:32
心繫中港 願成「精衛填海」之功
——專訪原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院長黃德尊教授
 
採訪:陳錦雲   撰文:陳哲  修訂:陳錦雲
 
 
生於香港 心念故土留美而歸
  2013年末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有機會訪問黃德尊教授,當時他仍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工商學院院長。黃教授出生在香港的一個中產家庭,在從事會計的父親的影響下走上了會計學習和研究的道路。中學畢業後他獲得了獎學金前往美國博雅書院學習,4年後前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繼續修讀MBA、博士,他本科期間學習經濟學,之後主攻會計、金融方向。畢業之後黃教授在馬里蘭大學教了四年書,直至回到香港。
 
  1988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來港幫助本港高校成立商學院,當時黃教授的老師也來了香港3年,他的老師告訴他香港很好,他也開始想念起這片故土。1994年他決定回流香港,一方面可以多做一點中國公司治理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可以在香港回歸之際更多地幫助中國和香港。2004年時黃教授加入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到2008年時,校長把商學院院長的擔子交到了黃教授身上,他也答應任滿至2014年2月。「雖然我的研究一直沒停,但畢竟還是慢了。」展望明年卸任後又能一心一意做研究的日子,黃教授流露出欣然的微笑。
 
研讀會計 潛心欲填制度鴻溝
  黃德尊教授的研究興趣主要在於中國會計,他認為會計可以幫助我們監督公司的運營,然而在中國會計的作用卻受到限制,其根源在於制度問題。他告訴我們會計的要求在中國和北美有很大的差距,質量需求不同——1995年時財政部審計上市公司採用國際會計準則,想研究審計質量有無提升,是否會有更多的公司不過關。結果顯示,用中國標準以前有1%的公司審計不過關,換國際標準以後這個數字變成了9%,說明中國的標準不夠嚴謹。而對此,中國也有意培養中國優秀的會計師事務所,結果卻發現這些標準更嚴謹的會計公司客戶數量減少,新的上市公司都轉投了標準更為寬鬆的其他事務所。黃教授和另一位教授研究這個問題後發現,中國民營企業願意選擇標準嚴格的會計師事務所來證明自己,而占行業壟斷地位的許多國企卻因為自身的強勢地位而沒有這個需要,於是中國的會計質量也因此下降。
 
  對於改正會計標準的問題,黃教授認為中國應該完全市場化,讓國有企業逐漸退出壟斷行業,他也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夠幫助中國建立更加透明的市場和會計系統。看到上海經濟自由貿易區的成立和Twitter等社交網絡進入中國,黃教授表示很高興,他覺得要想建立國際金融中心,透明化十分重要。對於香港的地位,黃教授表示其實不用擔心,他認為香港在金融方面比大陸進步了一代人,所以應該和廣州、深圳合作組建起更大的貿易區,這樣才能共同發展。雖然自貿區如何進一步提升、珠三角地區公司如何做到國際化仍然需要許多的研究和培訓才能彌補差異,黃教授便一直在這方面研究和努力。
 
  而對於市場化不足、透明度不高、競爭性不強的制度頑疾,黃教授一方面認為中國應該先用法律鋪好路,在法制完善的基礎上逐漸放開准入、加強競爭,用司法透明來帶動市場完善。他認為公司的治理要提高主要要靠外來的壓力,市場是一個透明公平的競爭平臺,雖然很殘酷,但是太偏重保護對未來其實沒有好處,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就是一個很正面的例子。另一方面,他倡導用教育的方式來幫助現今的公司在制度不完善的情況之下做更多的工作,「商科的重要性便在這裡,現在願意做中國研究的人不多,但我希望我在這方面的研究能儘量把中港目前這方面的不足填滿。」

滿腹計畫 聯動內地共覓商業會計新發展
  談到香港和內地的比較,黃教授認為中國大陸如今有很強的改革動力,香港在這方面卻出現了問題。他從接觸本地學生中感覺到香港青年存在心態問題,他們一部份人認為香港已經是最好的地方,更多的人卻認為香港已經沒有什麽機會給現在的年輕人。一方面,這來自於香港狹小的地方沒能給香港學生提供足夠開闊的眼界,而另一方面,香港同學和來自世界範圍內尤其是內地的同學也沒能真正打成一片,但未來其實需要更多的「大陸香港兩地通」乃至有環球視野的人才。「大陸同學也應該幫幫香港學生,給他們帶來希望。」
 
  對於如何帶來希望,他表示很想舉辦一些面向香港社會和校友的正能量演講,來消除現在業已過多的負能量。中文大學也已經率先在深圳建立起分校區,打算把深圳和香港連結起來,黃教授認為這是個很大的機會,在這個情緒低落的時期他希望用這樣的正能量來訓練學生。這樣的機會體現在香港仍然擁有一些經驗可以提供內地借鑑,特別是在高等教育方面,讓兩地互相學習。他形容中國內地非常需要商業教育,科技的差距沒有管理的差距大。他認為可以給內地提供研究方向,或是通過給內地培養博士生和更為系統的教育方式來為內地提供大學老師,而中文大學在深圳的分校成功建立後也可以幫助周圍的地區,將更多商科管理等香港較好的理念推廣出去。

  對於未來的規劃,黃教授計劃在商學院院長的職務卸去以後在清華大學、上海財經大學進行4個月的研究,以及前往哈佛商學院與北美的學者一起研究中國,幫助他們來認識這個龐大國度下的公司和文化。此外他也計劃成立亞洲或者大中華地區的高質量會計協會,來推動中國和香港在會計領域的發展。而他所做的這些工作,一如他想要完成的填補中港不足的使命一般,給人一種「精衛填海」的決絕感,當我們結束採訪離開時,心中也難掩幾分讚歎。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