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科學技術)」香港地區學者獲獎項目 (截至2022年度)
以第一完成人身份獲獎的香港學者和院校
表1.1:2016-2022年度以第一完成人身份獲獎的香港學者和院校
獲獎年度 |
獎種名稱 |
等級 |
主要完成人 |
主要完成單位 |
項目名稱 |
2022 | 自然科學獎 |
1 |
于君、胡嘉麒、梁巧儀、張翔 | 香港中文大學 | 腸道微生態在大腸癌中的組成特徵、作用機制、早期診斷及防治研究 |
2022 | 自然科學獎 | 2 | 孫東、李俊漾、牛福洲、王燦、馬瑋城、陳劍 | 香港城市大學 | 基於磁控微機器人技術的細胞精準遞送理論與方法 |
2022 | 自然科學獎 | 2 | 王循理、蘭司、吳楨舵 | 香港城市大學、南京理工大學 | 中程序結構演變對非晶合金相變理論的關聯研究 |
2022 | 自然科學獎 | 2 | 王韜、薛麗坤、高健、丁愛軍、聶瑋、王新鋒 | 香港理工大學、山東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 大氣活性氮氧化物的化學轉化機制及其對臭氧和灰霾污染的影響 |
2022 | 自然科學獎 | 2 | 姜里文、高彩吉、崔勇、沈錦波、趙瓊、莊小紅、黎洪波、王小菁、 曹文瀚、何藝林 | 香港中文大學、華南師範大學 | 植物液泡降解途徑的分子機制和生理功能的研究 |
2022 | 自然科學獎 | 2 | 王平安、陳浩、竇琪、于樂全、秦璟 |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 | 人工智能醫學影像分析方法研究及臨床應用 |
2020 | 自然科學獎 | 1 | 黃秀娟、陳家亮、沈祖堯 | 香港中文大學 | 炎症性腸病的流行病學、發病機制及治療的整合醫學研究 |
2020 | 自然科學獎 | 2 | 莫樹錦 | 香港中文大學 | 亮化末期肺癌病人存活機率 |
2020 | 自然科學獎 | 2 | 黃波、吳波、宋春橋、宋慧慧、蔡紀烜 |
香港中文大學、福州大學 |
時空多尺度數據融合的理論與方法 |
2020 | 自然科學獎 | 2 | 郝建華、張楊、黃文聰 | 香港理工大學 | 智能材料耦合調控金屬離子摻雜發光的作用機制與原型器件 |
2020 | 自然科學獎 | 2 | 黃嘉良、羅嘉麗、黃永德、麥乃岐、江麗君、龍康樂 |
香港浸會大學 香港理工大學 |
多功能熒光小分子的設計合成、基礎研究及生物應用 |
2019 | 自然 科學獎 |
1 | 黃 聿、 王 力、朱 毅、 駱江雲 | 香港中文大學、天津醫科大學 | Hippo信號通路在湍流引起的動脈粥樣硬化中的新作用 |
2019 | 自然 科學獎 |
2 | 徐士傑、 謝茂海、唐叔賢、 支志明 | 香港大學 | 寬禁帶半導體的生長與光學性質研究 |
2019 | 自然 科學獎 |
2 | 章 典、 李 峯、裴 卿、王 聰、李金豹 | 香港大學、暨南大學 | 歷史氣候變化與人類社會災難的因果關係定量研究 |
2019 | 自然 科學獎 |
2 | 謝作偉、 全楊健、邱早早、 汪日新、呂海榮、 唐 岑 |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 碳硼烷的可控官能團化 |
2019 | 自然 科學獎 |
2 | 孫 東、 陳浩耀、黃海波、 謝 瑜、譚又華、 胡松鈺、王曉林 | 香港城市大學 | 基於機器人技術的細胞微納操作理論與方法 |
2019 | 自然 科學獎 |
2 | 林群聲、 林忠華、周炳升、 呂綺霞、陳聯國 |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新興有機污染物在環境基質中的賦存、富集與生物毒性 |
2019 | 自然 科學獎 |
2 | 勞敏慈、關小紅、董浩然、孫遠奎 | 香港科技大學、同濟大學 | 鐵基磁性材料應用於重金屬污染控制的基礎研究 |
2019 | 自然 科學獎 |
2 | 殷建華、 朱俊高、朱國甫 | 香港理工大學 | 粘性土的彈粘塑性本構模型研究及沉降分析 |
2018 | 自然 科學獎 |
2 | 蔡宗葦,黃銘洪 | 香港浸會大學 | 複雜環境污染物的典型地區 污染特徵研究 |
2018 | 自然 科學獎 |
2 | 劉堅能,劉 安,黃凱斌,王 瑋(浙大) | 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大學,浙江大學 | 下一代無線通信系統中的隨機優化理論與方法 |
2018 | 自然 科學獎 |
2 | 曹建農,劉雪峰,楊 磊,王 丹 | 香港理工大學 | 無線網絡系統中的分佈式計算 理論與方法 |
2018 | 技術 發明獎 |
2 | 陳君賜,盧煜明 | 香港中文大學 | 利用血漿DNA分析篩查早期鼻咽癌 |
2017 |
自然科學獎 |
2 |
姜里文、高彩吉、莊小紅、沈錦波、崔 勇、王向鋒、蔡 易 |
香港中文大學 |
植物蛋白選擇性轉運和降解的分子調控機理 |
2017 |
自然科學獎 |
2 |
黃 聿、永 德、田小雨、陳振宇、黃少玲、鄭慧珊、劉 建、張 揚 |
香港中文大學 |
代謝綜合征內皮細胞功能紊亂的分子機制及藥物靶點的研究 |
2017 |
自然科學獎 |
2 |
張利民、常東升 |
香港科技大學 |
潰壩機理、動態風險評估及應急決策理論 |
2017 |
科技進步獎 |
2 |
黃錦輝、馮沛璋、李 博 |
香港中文大學 |
面向“兩文三語”的大規模社交媒體檢索與理解平台研製及產業化 |
2016 |
自然科學獎 |
1 |
王建方 |
香港中文大學 |
膠體金納米晶的製備、表面等離子體共振性質及其應用 |
2016 |
自然科學獎 |
1 |
梁國華 |
香港城市大學 |
介質諧振器天線的理論與應用技術 |
2016 |
自然科學獎 |
2 |
林漢明、辛世文 |
香港中文大學 |
尋找作物改良的功能基因 |
表1.2:2011-2015年度以第一完成人身份獲獎的香港學者和院校
獲獎年度 |
獎種名稱 |
等級 |
主要完成人 |
主要完成單位 |
項目名稱 |
2015 |
自然科學獎 |
2 |
楊夢甦 |
香港城市大學 |
基於微流控芯片技術的細胞通信研究及生物分子檢測平台 |
2015 |
自然科學獎 |
2 |
王保強 |
香港中文大學 |
新型高效光催化劑在毒性有機物降解的應用及其機理研究 |
2014 |
自然科學獎 |
1 |
沈祖堯、于 君、吳兆文、胡嘉麒、黃秀娟 |
香港中文大學 |
大腸癌發生分子機制、早期預警和防治研究 |
2014 |
自然科學獎 |
2 |
藍輝耀、鍾志剛 |
香港中文大學 |
TGF-beta/Smad信號調控腎臟纖維化的機制及靶向治療作用 |
2014 |
自然科學獎 |
2 |
關新元、陳蕾蕾、馬桂宜、李 妍、劉 銘、馬寧芳、胡 亮、陳漢文 |
香港大學 |
肝癌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研究 |
2014 |
自然科學獎 |
2 |
林 琿、陳 旻、胡明遠 |
香港中文大學 |
面向地理實驗的虛擬地理環境理論與方法研究 |
2014 |
自然科學獎 |
2 |
鄺福兒、蘇秋銘 |
香港理工大學 |
新型膦配體的設計及其於偶聯反應上的應用 |
2014 |
自然科學獎 |
2 |
莫樹錦 |
香港中文大學 |
肺癌研究的個體化治療 |
2014 |
自然科學獎 |
2 |
許建斌、王肖沐、萬 茜、陳 琨、曾漢奇、程振洲、田曉慶 |
香港中文大學 |
石墨烯晶體管及其光電探測器的界面工程研究 |
2013 |
自然科學獎 |
1 |
盧寵茂、萬 鈞、李珮瑜、吳德斌 |
香港大學 |
肝移植術後抗原發病復發的基礎和轉化研究 |
2013 |
自然科學獎 |
2 |
姜里文 |
香港中文大學 |
植物胞吐作用的分子機理研究 |
2013 |
自然科學獎 |
2 |
黃國賢、梁潤松、陳百豪 |
香港理工大學 |
熒光生物傳感及探針技術 |
2013 |
科技進步獎 (推廣類) |
2 |
秦 嶺、黃文秀、張 戈、鄭振耀 |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 |
抗骨質疏鬆傳統中藥現代化研究及其應用 |
2012 |
自然科學獎 |
1 |
高福榮 |
香港科技大學 |
批次過程高性能控制系統基礎理論研究 |
2012 |
自然科學獎 |
2 |
劉仁保、楊 文、趙 楠、王振宇 |
香港中文大學 |
自旋退相干微觀機制、相干保護及應用的理論研究 |
2012 |
自然科學獎 |
2 |
朱嘉濠、曾令銘、馬嘉欣、蔡國豪、許加武 |
香港中文大學 |
十足目甲殼動物的分子系統學研究 |
2012 |
自然科學獎 |
2 |
袁銘輝、王昌淩 |
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 |
三維服裝設計中的語義建模關鍵問題研究 |
2012 |
自然科學獎 |
2 |
黃永德 |
香港理工大學 |
鑭系發光材料的發展與及應用 |
2012 |
科技進步獎 |
1 |
于 君、黃煒燊、陳力元、沈祖堯 |
香港中文大學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發病機制與干預阻斷研究及應用 |
2011 |
自然科學獎 |
1 |
陳漢夫 |
香港中文大學 |
解Toeplitz系統的迭代法及其應用 |
2011 |
自然科學獎 |
1 |
黃家星、梁慧康、余俊豪、莫仲棠、陳向燕 |
香港中文大學 |
顱内大血管病變腦卒中的流行病學、診斷、發病機制、影像學和治療 |
2011 |
自然科學獎 |
1 |
王 鈞、劉慶山、胡曉林 |
香港中文大學 |
神經動力學優化模型及應用 |
2011 |
自然科學獎 |
2 |
林群聲、林忠華、楊偉賢、蘇敏嘉 |
香港城市大學 |
我國東南沿海海域全氟化合物地球化學特徵及其風險評估 |
2011 |
自然科學獎 |
2 |
詹華強、董婷霞 |
香港科技大學 |
建立中藥複方系統生物學研究模式——當歸補血湯的作用機理研究 |
2011 |
自然科學獎 |
2 |
李榮彬、杜 雪、張志輝、王 浩 |
香港理工大學 |
超精密切削的細觀塑性力學機理研究 |
2011 |
科技進步獎 |
1 |
余卓文、張 慶、房 芳、陳日新、林逸賢、李沛威 |
香港中文大學 |
超聲心動圖技術在心力衰竭預防、診斷、治療、預後中的創新應用 |
2011 |
科技進步獎 |
2 |
陳家亮、劉潤皇、沈祖堯、趙偉仁 |
香港中文大學 |
消化性潰瘍出血防治的療法創新和技術改革 |
表1.3:2010年度或以前以第一完成人身份獲獎的香港學者和院校
獲獎年度 |
獎種名稱 |
等級 |
主要完成人 |
主要完成單位 |
項目名稱 |
2010 |
自然科學獎 |
1 |
魏軍城 |
香港中文大學 |
非線性橢圓方程及方程組的凝聚現象 |
2010 |
自然科學獎 |
1 |
于 君、沈祖堯 |
香港中文大學 |
胃癌發生的生物學行爲、分子機制及防治研究 |
2010 |
自然科學獎 |
1 |
黃維揚、何卓琳、王行柱、周桂江 |
香港浸會大學 |
多功能金屬有機聚合物/磷光材料及其在新興領域的應用研究 |
2010 |
自然科學獎 |
1 |
劉雲浩、倪明選、李 默 |
香港科技大學 |
基於非測距的無線網絡定位理論與方法研究 |
2010 |
自然科學獎 |
2 |
陳振宇、黃 聿 |
香港中文大學 |
天然產物對膽固醇和脂肪酸代謝與心血管功能的影響 |
2010 |
自然科學獎 |
2 |
邵啟滿、荊炳義 |
香港科技大學 |
自正則化極限理論及其應用 |
2010 |
自然科學獎 |
2 |
薛 紅、曾瑞英、趙存友、許志雯、羅詠詩、潘 穎、吳肇堅、禤承恩、唐家樂、劉靜芬 |
香港科技大學 |
以伽瑪氨基丁酸受體為靶點攻克人類神經精神疾患 |
2010 |
自然科學獎 |
2 |
張志輝、李榮彬 |
香港理工大學 |
超精密金剛石車削中納米表面生成建模與表徵 |
2010 |
科技進步獎 |
1 |
李秋勝、義 君 |
香港城市大學 |
超高層建築風效應的現場實測、風洞實驗和數值模擬綜合研究及應用 |
2009 |
自然科學獎 |
1 |
姜里文 |
香港中文大學 |
植物液泡前體及内涵體的分子鋻定 |
2009 |
自然科學獎 |
1 |
王文雄 |
香港科技大學 |
海洋生態系統重金屬的食物鏈傳遞和生物可利用性 |
2009 |
自然科學獎 |
2 |
馮榮錦 |
香港大學 |
多元統計分析中異常點的診斷及穩健估計 |
2009 |
自然科學獎 |
2 |
黃銘洪、黃港住、張桂宗、吳福勇、梁愛華、吳勝春 |
香港浸會大學 |
珠江三角洲土壤污染的風險評估及其生態修復 |
2009 |
自然科學獎 |
2 |
王 韜、丁愛軍、潘振南 |
香港理工大學 |
我國對流層臭氧污染及過程研究 |
2009 |
科技進步獎 |
2 |
蒙美玲 |
香港中文大學 |
多模態的多語種語音、語言交互的研究與應用 |
2009 |
科技進步獎 |
2 |
李榮彬、張志輝、杜 雪、蔣金波、孔令豹、王文奎 |
香港理工大學 |
自由曲面光學的超精密加工技術及其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