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校長李言榮:一流本科教育重在三個突破
  • 2018-09-27 15:02

來源:中國科學報

 

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根本,而在人才培養中,核心則是本科人才培養,因為它是一所高校辦學水準、管理能力以及綜合實力等各方面的集中體現。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首先就要提升本科人才培養品質。

 

四川大學校長李言榮。

 

20158月提出,到20179月首批名單公佈,再到今年8月《關於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印發,我國“雙一流”建設的步伐逐步加快,學界、業界對它的思考與討論也不曾停止。

 

其間,高教界形成一個普遍的共識,即一流本科教育是“雙一流”建設的首要任務和重要基礎。

 

對此,在今年6月召開的改革開放40年來首次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一再強調,“我們要在‘雙一流’建設中加強一流本科教育。學科一流並不代表專業一流。一流大學建設必須聚焦人才培養,建設一流本科教育;一流學科建設必須反哺人才培養,建設一流專業。”

 

對於如何建成一流本科教育,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校長李言榮在接受《中國科學報》專訪時表示,首先要厘清一流本科教育具有哪些特徵,我國當前的本科教育中存在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然後才能找到建成一流本科教育的突破口。

 

一流本科教育的三個特徵

 

在國際社會上,擁有優秀學生、學術精英、高端成果、國際聲譽和一流服務等,早已成為公認的一流大學的評價標準。而縱觀國外一流大學,無論是私立大學還是公立大學,無論是專業特色高校還是學科綜合性高校,無一不將本科人才培養放在學校發展的核心地位。

 

李言榮認為,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根本,而在人才培養中,核心則是本科人才培養,因為它是一所高校辦學水準、管理能力以及綜合實力等各方面的集中體現。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首先就要提升本科人才培養品質。

 

那麼,如何才能提升本科教育品質,培養出一流本科人才呢?

 

在他看來,最重要的是站在未來二三十年的角度,倒過來看今天的人才該如何培養。現在的大學生在未來二三十年會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屆時,中國的發展建設、參與世界競爭的能力,所依賴的都是他們的表現。

 

“從世界需要怎樣的人才、中國會處於一個怎樣的國際地位來看,今天的人才培養,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打開視野,今後肯定是要培養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人才。”李言榮說,具有國際視野和全球競爭力,是一流本科教育的最重要特徵,只有具備這一條件,所培養出來的人才才有基本的自信站在國際舞臺上。

 

不過,他也認為,擁有國際視野和全球競爭力只能保證他們在國際舞臺上站得住,卻並不能保證他們表演得好。因此,除了專業知識背景外,溝通表達能力就變得尤為重要。也就是既能聽又能說,只有這樣才能產生引領作用。而這也是一流本科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

 

李言榮進一步表示,從上世紀初開始,數理化天地生等基礎科學在理論上的突破,給世界帶來了巨變,如相對論的建立、量子力學的建立、DNA雙螺旋生命科學的建立等,但自上世紀50年代資訊理論建立至今的六十多年間,並沒有重大理論上的新突破。而今,各學科分得很細,這些單一學科的人才培養無法適應未來的一流大學建設。因此,人才培養必須走學科交叉、知識綜合、技術集成的道路,這是未來的科技增長點和創新點,也是中國走到舞臺中央的機會。同時,它也是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特徵之一。

 

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直以來,受企業創新能力弱、社會發展需要等多種因素影響,我國高校承擔了大量與地方經濟和行業發展相結合的任務,形成了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尤其是對本科教育的重視不足。

 

“而現在,中國高校尤其是高水準大學,儀器設備跟歐美高校相比越來越不相上下,人才正在不斷彙聚,教師待遇也在不斷改善,高校早已不是解決溫飽問題、在本科教育上捉襟見肘的年代,也是時候回歸到本科教育上來了。”李言榮指出,不過,目前本科教育中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首先,不少大學教師對人才培養的熱愛不夠,他們只是將其作為一項工作,而非自己的使命。要知道,在高校工作,最核心的使命就是人才培養。

 

其次,雖然教學和科研對高校來說都很重要,但目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教師對科研投入多、教學投入相對不足的情況。要麼是花費的時間少,要麼是把教學當成一項任務完成。須知,教學也是需要研究的一門學問。

 

再次,在教學方式上,教師與學生互動太少,基本是教師講、學生聽,講完課就離開。能否與學生互動,最終所體現出來的是教師以學生的發展、利益和需求為出發點去考慮,還是只考慮其自身發展不顧學生。只有把教育當成事業來熱愛、當成學問來研究的教師,才是好教師。

 

“在師生互動方面,四川大學作了很好的探索。”李言榮介紹道,四川大學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以“教室革命”為抓手,改造智慧教室,按25人編班,開設“探究式—小班化”教學,全面實行“啟發式講授、互動式交流和探究式討論”的課堂教學改革,真正實現了學生“把頭抬起來、坐到前排來、提出問題來”。

 

從入口、過程、出口三方面突破

 

說到本科人才培養,無非由招生入口、培養過程與畢業出口三個階段組成。在李言榮看來,這也正是建成一流本科教育的三個突破口。

 

“其實,在招生入口方面,‘雙一流’建設高校在本質上是沒有太大差別的。可以說,這些學校的學生都非常優秀。”李言榮說,要善於當伯樂去發現人才,並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分類,實施大類招生和培養,不能一進大學就把學生固化。

 

他解釋道,學生在整個中學階段接受的是應試教育,對大學的瞭解不深,絕大多數人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專業,因此,高校應實施大類招生和培養,讓學生多試、多瞭解,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點,進而選擇相應的專業。“同時,還要為學生搭好轉專業的橋,讓有需求的出得去,讓不適應的回得來。當然,這當中也要避免無序,避免過多學生集中在同一個專業。但總的來說,要有這樣一個容錯機制。”

 

至於培養過程,李言榮認為,可以從課堂內外兩方面來看。以前,課堂外常常被誤解為耽誤時間,從而多被忽視。但實際上,如果學生不參加學校的各種俱樂部,不去熱愛一門藝術以陶冶情操,不去熱愛一項體育運動以鍛煉身體,生活就會變得單調。而一流本科人才是要全面發展的,要由單一的技能型人才培養轉變為全人型人才培養。

 

“在課堂內,課程體系要與時俱進,跟上社會的發展、未來的需求,要集中在學科交叉、知識綜合和技術集成上進行課程改革。”李言榮說,以前的人才培養,多是以學生未來的職業選擇為導向設置課程體系;現在,要培養在未來具有引領性的人才,就要梳理出各個學科的核心點、不同學科交叉的核心點,將主要精力用於核心點的學習與研究,其他課程知識用來開闊視野、塑造思維方式與邏輯習慣等。

 

與此同時,還要有一個品質保障體系,比如教授必須要給本科生上課,尤其是擁有各種國家稱號的傑出人才,因為在一所好的大學,如果教授不給本科生上課、不與本科生交流,那麼本科生可能並沒有享受到這所大學的優質資源。“說白了,品質保障體系就是規定動作,是要我們的教師守住的教學底線。”

 

對於畢業出口,李言榮表示,要想培養一流人才,就要多鼓勵學生繼續深造,尤其是到國外深造,以打開國際視野。當然,本科生畢業後也可以直接參加工作,但這不應該成為一個好大學的主流,因為從未來成為各行各業引領性人才的概率上講,顯然上過研究生的尤其是博士生的要遠遠高於本科生。

 

制度保障不可或缺

 

瞭解了特徵、問題,知道了突破口,要想建成一流本科教育,培養出一流人才,尤其是一流本科人才,在李言榮看來,制度保障是不可或缺的,在保證真金白銀的投入後,激勵與約束方面就很重要了。

 

他舉例道,在四川大學,非常重要的一項制度就是設立針對老、中、青優秀教師的“教學三大獎”,即卓越教學獎、星火校友獎教金以及五糧春青年教師優秀教學獎,獎勵分為100萬元、50萬元等不同額度,重獎全身心投入到一線教學的老師、積極開展教學改革的老師,以及課堂內外與學生交流互動的優秀典型老師。

 

“看一所學校是否重視本科教育,就要看該校的本科教育投入占了多大比例,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李言榮說,從理論上來講,這個比例並不絕對,因為一所大學的所有經費都與本科教育有關,比如後勤、基建等,但單純用在本科人才培養上的經費還是可以計算出來的,比如四川大學,每年用在這一項上的投入不低於6億~8億元。“我相信,這項經費將來會越來越多,但如果算上教室改造等其他費用,就更多了。”

 

2012年起,四川大學正式啟動“智慧教學環境建設工程”,先後投入了2億多元全面推進“教室革命”,打造多視窗互動教室、多屏研討教室、網路互動教室、手機互動教室、靈活多變教室、遠程互動教室、專用研討教室等7種類型的智慧教室400多間,超過教室總數的80%

 

不過李言榮也指出,當前仍有很多高校並不願意將大量經費用於本科教育,因為與抓科研、引進各種頭銜的人才相比,本科教育見效太慢,甚至要經過學校幾屆領導人的堅持才能看到效果。“這就需要高校的領導者具有一定的遠見和魄力,而且還要摒棄功利心,功成不必在我,切切實實地認識到本科教育才是大學最本質的東西。”

 

請按此閱讀原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