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HKXF 香港X科技創業平臺 https://mp.weixin.qq.com/s/_Ry1kpqnddYj_K1d_Yz-aA
本文轉載自經濟觀察網:致敬改革開放40年40人之李澤湘,略有刪改。
作者:陳伊凡
當被問及是否有自己崇拜的人時,李澤湘,這位香港科技大學的教授、多家高新技術企業董事長毫不掩飾自己對年輕人的欣賞。相比於回憶過去,他更願意談及未來,尤其是年輕創業者們,「他們所做的事情,遠超我們的想像。」
嘗試
1979年,17歲的中南礦冶大學本科生李澤湘作為改革開放後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在美國鋁業公司的資助下赴美留學。1983年,他作為優秀畢業生,獲得卡內基-梅隆大學電機工程及經濟學雙學士學位。在矽谷風投正盛的80年代,他又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繼續深造,在1986年和1989年分別拿到電機工程與電腦碩士和博士學位。隨後,他又陸續擔任過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慧實驗室的研究科學家,以及紐約大學機器人與生產製造研究所的助理教授。
1992年歲首,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動身南巡。當時的國內,針對改革的諸多爭論、質疑聲不斷,鄧小平在南巡過程中,發表了許多振聾發聵的講話,為改革開放大業護航。
也正是在這一年,李澤湘帶著「想辦一所大學」的想法來到剛成立不久的港科大,創辦了數控研究實驗室及自動化技術中心並擔任主任,「因為辦一所學校並非易事,港科大的創辦為我提供了一個平臺。」彼時,中國的機器人行業才剛剛起步。同年,瀋陽金杯汽車公司找到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發AGV機器人。15年後,脫胎於該研究所的新松AGV與通用汽車全球採購部簽訂AGV機器人供貨合同,方才結束了中國機器人只有進口沒有出口的歷史。
產業化,並非是李澤湘最初就有的想法。香港回歸的那一年,順德一家企業的老闆買了一台設備,卻運作不起來,到學校裡尋找幫助,偶然間找到了李澤湘的團隊,最後解決了問題。那時起,李澤湘開始思考如何把學校的科研與產業結合起來。當時,產業對於他們所做的研究需求還不大,如何使這些研究走出去,是第一個大難題,「不是等這個產業發展起來,而是去創造產業。」
機會始於1999年。這一年深圳市政府、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三方攜手創建深港產學研基地,以促成兩校的科研成果產業化,固高科技有限公司由此誕生。這得益於改革開放後,深圳市委市政府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作為第一經濟增長點的戰略決策。
固高的英文為「GOOGOL」,數學裡意為10的100次方,創意來自李澤湘的妻子。成立固高時,恰逢中國創業潮剛剛興起,中國的風投遠不成熟,更遑論能夠找到真正懂機器人產業的投資人,「幾個朋友聊天,發現一拍即合,決定成立一個公司。」但隨即,一系列困難接踵而至。「一個產品,如何滿足市場的需求,甚至在市場不存在的時候如何培育市場?團隊的人不斷離開,如何克服?在稍微順利時,又需要想到後面會出現的問題。」當時,他們花了差不多5年時間向企業做理念推廣、運動控制技術的培訓,同時也讓自己的產品逐步成熟。如今,固高已成為機器人業內控制器領域頗具影響力的公司,佔據了國內50%以上的市場份額。「今天我到內地很多城市,一些新興行業裡面的裝備公司,大部分是從深圳、東莞成長起來的。」曾經,在一次分享中,李澤湘如是說,從早期的PCB鑽床、滴灌設備到後來的半導體、LED設備,再到後來的機器人、數控機床等等,李澤湘他們見證了整個深圳乃至珠三角裝備產業的發展。
「反覆運算」是李澤湘常說的詞,「戴森的一款產品,需要經過五千多次反覆運算。根據經驗,每款產品都需要反覆運算上百次,少於一百次,就是實驗室的東西。」這也是李澤湘的處事思維。
創辦固高的過程中,李澤湘直言,其最大的體會就是人才的匱乏,儘管香港科技大學培養了不錯的一批學生,但是他們大部分還沒畢業就跑到矽谷,或者是到美國的學校去深造了,願意到深圳來的學生很少。有了固高這個「1.0版本」,李澤湘開始思考,對於產業發展需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如何在這個「1.0版本」上反覆運算出「2.0」。「大學最重要的成果應該是學生,而不是論文。」李澤湘在港科大開設了兩門新的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動手、團隊合作、溝通能力和工程意識。汪滔,就是其中機器人比賽與設計課程的學生。
隨後,李澤湘又與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合作,創辦了控制與機電工程學科部,按香港科技大學的模式設置。從2004年到2010年,每屆大概有50多個學生,加起來大概有300多個學生。現在這批學生已在深圳、珠三角乃至中國的裝備領域成為骨幹,創辦了不少公司。
代號「3126」
當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了歷史發展的新起點,李澤湘的學術創業在這篇熱土繼續探索拓展疆域。
「在產業進入深水區或無人區的今天,我們更迫切的需要以技術尤其是原創技術為主的學院派創業者。除了早期的北大王選和科大訊飛等少數案例,學院派創業在中國幾乎消聲滅跡,遠滯後於草根派創業。這根本的原因就是「錢學森之問」提到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問題。」這是李澤湘在他的萬字長文《粵港機器人學院——新工科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探索》中的一段話。李澤湘所希望的,是能夠通過課程體系的設置,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告訴他們,創業其實沒那麼難。
李澤湘在港科大的實驗室「3126」位於一棟大樓裡。窗外看去,清水灣開闊的海景,學生們時常會去水上划船和玩帆船。大疆創始人汪滔、李群自動化創始人之一的石金博、逸動科技的創始人之一陶師正,都是從3126實驗室走出的創業者。
從3126走出的創業專案,許多都來源於學生的課題或畢業設計,例如大疆的無人機、逸動科技的電動舷外機。李澤湘常對學生說,不要沉迷於港科大的美景,要幹一番事業,應該到一線工廠去,到深圳、松山湖去。
曾經,他對一個一直呆在實驗室裡的學生說,「不去殺兩個鬼子,就別從實驗室畢業。」後來,這位學生找到李群自動化的工程師,和他們討論,確立自己的研究問題。正好當時,公司正在研發新一代Delta機器人,工程師們在運作過程中發現,機器人旋轉軸的輸入輸出不一致,並且在不同位置和不同角度也不同,影響機器人的精度,工程師們絞盡腦汁始終找不出問題所在。這位學生去了之後,用了兩個月時間,將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誤差分析中,列出了一個能產生誤差的因素,「按照最後的辦法,能夠把精度提高至少5倍甚至更多,這是國外公司都沒有解決的問題。」李澤湘說。
2014年,李澤湘聯合長江商學院副院長甘潔、香港科技大學工學院原院長高秉強一起發起松山湖機器人產業基地。「3126」的模式繼續反覆運算,從單個團隊、實驗室孵化,到創建一個孵化平臺,吸納更多的創業團隊,「我們一方面到國內的各個大學裡面進行宣傳推廣,把這個理念和一些成功案例介紹給大學生。讓他們瞭解大學生也能夠創業,不見得非要到企業工作很長時間,積累很多經驗之後才可以創業。實際上最能創業的時間就是在20多歲的這個時候,這個時候犯一些錯誤也沒關係。」
松山湖機器人產業基地
隨後,李澤湘將松山湖的經驗回饋到香港,2016年,李澤湘與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夥人沈南鵬、香港大學教授陳冠華髮起成立了「HONG KONG X科技創業平臺暨青年創業服務系統」。
半年前,深圳前海瞭解到了這樣的硬體孵化模式,也與李澤湘團隊接洽,在大灣區進行佈局。
創業,是檢驗創新人才培養的唯一標準。
這是在展廳中的一句話,這句話下面是整個創業鏈條的介紹。從機器人學院裡積累理論與實踐能力,訓練思維,進行項目學習,到研究院的創業營探索可能的項目,隨後孵化團隊,最終成長公司。這其中,基地提供技術支援和包括創業導師、團隊建設、供應鏈和資金的創業資源。
「允許失敗」是李澤湘踐行的理念,「在華爾街,失敗是一個負面的東西,但在矽谷,失敗是個加法,投資者認為如果你的公司沒有失敗過,證明沒有交過學費。」因此,在基地創業的創業者,一開始能夠獲得基地提供的探索經費,讓他們研發產品,走通模式。李澤湘說,三年以來,在這裡孵化的團隊,基本上80%都能夠一步一步走下去,「這種成功率,尤其在硬體孵化領域,世界上很難再有第二個。」 不僅如此,除了人才培養之外,李澤湘看來,這個創業模式的優勢,還有多年積累的穩定供應商。李澤湘說,過去三年,在孵化基地,從工業零部件到裝備、系統集成、消費市場、環保農業等領域已經聚集了大約二十幾個團隊,每個公司有獨特的技術和市場經驗,「新團隊過來,只要跟這些人每個人吃個飯,問題就解決一大半。」李澤湘看來,基地裡幾大類創業團隊之間相互支持,正在形成一個生態迴圈,比如固高的控制器設備可為李群自動化提供支援,李群自動化的設備又會支援大疆的電機產品生產。
硬體創業,是「九十九死一生」,過去幾十年,李澤湘找到了突破困難的方法,就是快速反覆運算,並且大灣區的反覆運算速度,至少比矽谷、歐洲快上5-10倍,而成本只是其十分之一。
「創新精神、不怕失敗、全球視野」,這是李澤湘總結的基地團隊成員們的特點。
在展示牆的另一邊,掛滿了基地孵化出的企業,除了大疆、李群和逸動之外,還有雲鯨智慧、農業自動化團隊恩茁科技、致力於利用智慧移動機器人技術解決城市停車困難的松靈機器人、打造能超越日本、德國等製造業發達國家機器人關節減速器的納密智慧科技……
「他們都是一群狼。」李澤湘說。